郭堂主傳記

第 20 章 獻身道門,守靜修善是首要

郭宗師開示信眾說:身入道門,修持的功德是無窮無盡的,真正的德是歸於藏,這叫陰德。古聖先賢教人修持功德,就是啟發人們要明心見性,修持之道小至起居生活、言行舉止,修持道德是人類社會生存的首要,在沒人看到的時候更要自律自戒。所謂「戒」,就像層層密密的竹林,風吹不進來。一個人清靜自戒,猶如密林中幽靜的池潭,波紋不興,時時處於寧靜的狀態,這就是靜。水在流動中是混濁不清的,當水流到低漥定止時,自然水清魚現,平靜如鏡,可觀照日月星辰運行,風雲變化,連一隻小鳥飛過,甚至風吹草動,都瞞不過水清的慧眼,這就是由靜所產生的慧,這種慧就是一種修持的智慧,而道理就是智慧之鑰。道教教祖老子啟示修道者要「守靜」,因為守靜是道教修行的準則。一個人能保持寬闊的心懷,看開一切,能領悟守靜,神妙無比,最為神通。欲求修行,必須學習守靜,脫離守靜就無法入道,一個人在修道時,心不能靜,就無法發揮智慧的光芒。如果在生活起居方面,無法戒律自己,意志與定力自然薄弱,一個人的修持,不管靜坐或念經,能達到渾然忘世及無我的境界,其守靜的定力,即可發揮到神號鬼哭都不為所動。郭宗師說:「每一個人都有本來的善性,善性是來自清靜,而善性不是學道或修道才有善性,善性人人 都有,看你如何去修持。萬法盡在自身之中,修持是一種自悟本性,能從自己內心覺悟向善,就是真正的修持。」她說一個人若能修持善性,便能大徹大悟,把善性佈施社會,使一切眾生都能從煩惱的苦海中得到解脫,老子在《道德經》中說:「道不思善,也不思惡,若能各自觀心,就能自見本性的善意。」所以能認識自己的本心,解除一切妄念,自然能無滯無礙,一切煩惱都能得到解脫。要去除自身的妄念之法,只有領悟,反省自覺,修持才能達到善性。心念無妄,就能自由自在,古人說,修持大善可以揚名顯親安世局,修持小善則出外無災免招禍。

郭宗師告訴信徒說:作為母娘弟子的我,勸人行善積功德是我的責任。她說:置身道門,德行不修,就無法正道。慈善利人不僅有益自身,更可福留後代,由於人是秉先天元氣,托胎於父精母血而來到人世間,真是萬分的福緣,可謂來之不易。因此,人對自身就要非常珍惜,可是世上真正珍惜生命者少,迷惑者多,正所謂「仙道難固,鬼道易邪。」自古在人生道路上就有「迷」與「悟」、「正」與「邪」之分,好比行道之人走在正路上前途光明,越走離目標越近;而走在邪道上越走就離道越遠了。如何讓人走正路而不會步上邪途呢?那就要以「道」來教化於人。所謂「教」,《說文解字》釋教者,告也。「教」,有言、有理、有義、有傳。用言語來宣化群眾向善,就稱為「教」。人類生存在世必須有宗教信仰,以言語啟發世人入道,就是教理,教理是一脈相承,永不會改變的。一個聽道者必須修持定力,才能心智開悟,道就在你的身上,你想要正道,就要學修並進,也要守靜,心靜才不致於被外界迷惑,想要走在正路上就要下功夫聽道,人能宏道,道亦宏人。郭宗師說:講道和聽道的人一樣,都要有普濟眾生、勸人行善及累積功德的修道精神。「修」和「行」分別來說,修是修道,是內在的修持,目的在於追求得道正果。修道可以修得一身 浩然正氣,方法包括修身養性、學習經文、聽道悟理等。行,是指行善事積功德,除自身修為外,更要在社會施行善舉。回顧後天所有得道的神仙,每一位都是既有修為,又積有功德而垂範後世,最為人們熟知的如八仙、王重陽、張三豐等,不僅在品德操守方面有修為,道功道術超高又勤於雲遊扶危濟困,功德卓著。郭宗師又說:現實社會大眾都有事業、職業和家業,可以說,都是帶業修行者,無法超脫世俗實行清修,更不可能去走出世的修行道路,只好奉勸大家能修多少就算多少,能做多少善事就做多少善事。人的禍福關係都是自作自受,善和惡的報應,就像各自的身影一樣跟隨著自己,正所謂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。《太上感應篇》勸喻告誡世俗說:凡人想要避禍趨祥,獲得善果報應,在茫茫大地中的芸芸眾生,就要履行修善,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這樣災禍自然遠離,吉慶自然不請自來。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