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堂主傳記

第 33 章 盡忠職守,誠信務實

郭宗師向堂內全體執事及效勞志工的開示中,提到盡忠職守,就是職業道德修身的美德,無論任何一個工作,都要堅守崗位,勤奮忠實履行自己份內的責任,把職業當成自己的事業,負起責任感和使命感,這便是敬業樂群的高尚美德。每一個人要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,就應該要有求真務實的精神,人不是天生就懂事,都是從學習才得到知識的。凡是自己不懂的事,就要有「不恥下問」的心理準備,切勿空談瞎猜,要做到實事求是。如老子論述「道」說:萬物由無生有,而有形的東西最終又復歸於無,這叫「返樸歸真」。所謂「樸」,指樸實,無有虛偽,未經過包裝掩飾,是自然的樸實。老子隱居沛澤,以求真的精神去探求天道。一個人的求真務實,是要在言行上踐行實務精神,做到名實相符,尤其是道門中人,更要以修持為立身之本,求實務實,立實功,不說空話,也不說假話。古代先賢因為能做到求真務實,才能創出偉業而成名。她除了鼓勵堂內執事人員要自修其身外,自己更以敬業慈悲勤勞的精神做為榜樣,不管下廚、淨桌、掃地、插花獻神、焚香、奉茶,一切雜事她都親力親為,並呼籲大家說:「身入道門,首要的是誠實守信,人與人之間相處,要謙和守信,處事不謙和,就無法與人合群,終會被遺棄;不講信用就無法得到別人的信 賴,古有『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』的警世格言,所以誠實守信,被列為最崇高的品德。」郭宗師舉了白無常謝必安與黑無常范無救做為例子,這兩個人約在橋樑見面,范無救先到,見謝必安遲遲未到,不久傾盆大雨狂下,大水高漲,范無救因為守信而不肯離去,抱柱而死。這種為友守信溺水而亡的事蹟,不僅成為美談,讓後人敬佩不已,也感動上天而敕封成神。誠實與守信自古就被列為人生社會品德的規範,一個人如果背信棄義,講話反覆無常,言而無信,不僅失去尊嚴和聲望,而且遇到急難時,沒人會伸手相助,就會帶來災禍。唯有誠實守信,才能像北極星永遠不動耀眼如新,受到眾星的朝禮尊敬。

郭宗師開示堂內全體執事人員及隨修效勞門生說:「人的一生歷程,大錯小錯都會難免,但只要明白並修正自己所犯的錯才是高明,所以人人都會有錯,要有羞惡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。」她說,一個人最基本的操守就在「知恥」二字,所以道德高尚的人,即使身在別人看不到的暗處,也會慎重自我警惕,因為所作所為只有自己最清楚,所以有道德品性的人特別講求自律,在自己一人獨處時更為慎重,這就是古人所說「心不居暗室」及「士大夫貴慎獨」的品德修養之道。一般人在自己獨處時,心裡就會想反正沒有人會看到,這時就會疏忽就會怠慢,以為神不知鬼不覺,但俗話說得好:「欺騙別人容易,欺騙自己難,欺騙一時容易,欺騙永久則難。」人們常說:「若要人不知,除非己莫為。」所以古代聖賢注重「獨慎知恥」,就是要求人們在任何地方,無論明顯或隱蔽,無論大事或小事,無論短暫或長久,無論群體或獨處,都要做到嚴己自律,省察自己的善惡行為。個人的修身問道,最重要的是,發現別人的優點能去學習,發覺自己的缺點能自我改正。有錯不改,便是大錯;知錯不改,終會帶來禍害。最怕的是知錯不改,又重犯同樣的錯,這種一錯再錯,就像一個人病入膏肓,無藥可救。知錯即改,絕非做給別人看,而是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 ,能修持到遷善之心、改過之心,就是「正心」。改身之過,遷身之善,就是「修身」;改家之過,遷家之善,就是「齊家」。改過遷善,從修身自律做起,便能影響到周邊的人見善思遷,利己利群,是修持上的無限功德。郭宗師又說:在道門中為眾人效勞的人,都是宏法者,因此誠信最為重要,在人生過程中,處事言行或大或小都有過錯,過錯便是罪業的起因,罪業輕重都會帶來痛苦,只有履行誠信才是修身重要的法寶。

分享: